城与书

date
Jun 30, 2025
slug
cities_and_books
status
Published
tags
Book
Life
summary
type
Post
回看我在notion中整理六十余本看过的书,结合当时我所在的地点,能够还原出我当时的精神状态。至于为什么,多半是我感到被“困”住了,希望能借阅读来寻找答案。

深圳

说起深圳这座城市可能想到的是“来了就是深圳人”抑或是所谓的“年轻”和“包容”等词汇。城市确实是很年轻,年轻得容不下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容不下不求“上进”的平凡人。这座城市绕不过两个字——“搞钱”。我在深圳的那段日子里,无论是午饭时间还是周末爬山的路上,都从路人的只言片语中听到了“职级”、“大包”以及一些让人羡慕的数字。在我耳濡目染这些词语后,我鬼使神差地开始看起了《富爸爸穷爸爸》、《穷查理宝典》等投资理财方面的书籍,随即开了美股账户一点点地实践,经历一些大起大落后虽最终没跑赢大盘,也算是有可观的被动收入。
有段日子,我对工作的热情减退了,开始关注周边的人。午饭时,因就餐的餐厅在商场一楼的缘故,我通常会选择靠窗的位置,隔着玻璃看路边的行人——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躺在树下神情落寞的务工人员、喝着奶茶相谈甚欢的职场人士。在我的描述中,他们的身份都被工作所标注了,当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是谁?
当时,我的消费欲望很高涨加上投资才刚开始。如果没了工作,我就没持续和稳定的入金来维持当前的消费水平。如果碰上技术变革抑或是廉价劳动力的出现,那样我就会处于一种无法维持生活也无法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在读了《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发现了自己原来是被困在一种人为的“不安”感之中:工作-> 赚钱 -> 消费满足欲望 -> 继续工作的循环;我不消费后,我的标签是什么; 我不消费后,我又如何去获得满足。从消费中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欲望短暂的满足,之后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给填补。最后,我变卖了绝大部分不需要的东西,便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广州

来到广州,第一反应就是又能讲粤语了,此前在深圳生活时一点粤语都用不上让我有点无奈。我选择了定居在老城区,因为那我能感受到些人情味,而且美食多多。说到美食,老城区中的美食数不胜数,而且价格也不错。那一年应该是我在吃这方面最“挑剔”的日子,我指的不是食物的本生,而是就餐的“环境”。早餐,我一般选择在小学门口的肠粉店;午餐,我事儿在烧腊店,事儿在快餐店;晚上如果我不fasting便选择在大排档。正如上面提到的,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这些地点正是绝佳的场所。彼时我读《非暴力沟通》,懂得了在校门口父母与小孩那些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没达到满足的争吵,在对话的一开始便是父母撂下的一道道命令而不是请求。
我的作息有时候会出现一个断层,一个月中有一两个晚上会无法入睡。我也无法集中注意到代码上,便一两点时下楼骑上共享单车,开始进行“人间观察”。夜里,我感受到了街头宵夜的如火如荼、听到顾客们的欢声笑语;也感受到街尾医院门口送餐的人们和在医院门口透气、眼里满是焦虑的家属。有时我会去宵夜摊上点些小炒静待这座城市的苏醒,有时我会驻足医院门口对面,感受“人生无常”。我看了《人生的智慧》和《控糖革命》,从饮食上摒弃之前不规律的进食,也时常fasting(断食)来让血糖平稳、 让身体“平静”。从反面去评价,宵夜摊里吃东西的人有说有笑,此时笑得多的人便是幸福;街尾医院门口的患者及其家属说说笑笑,庆幸只是小病而不是重症,此时他们也是幸福的。

伦敦

未完待续……

© JimLuo 2021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