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辄止

date
Oct 17, 2024
slug
after-exploring
status
Published
tags
Life
Emotion
summary
type
Post

中学时期的我很喜欢推导各种公式,只想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解决什么问题。记一次我在小测中用了高数里的一些公式,被老师判错误,原因是超出中学教材范畴。这让我十分懊恼,此后对公式的探索便被设下了“限制”,必须遵循所谓的知识范畴,“过分”的探索也在一次次打压中只好浅尝辄止。
高考后,我的数学成绩是所有主科中最差的,父母感到很诧异,以为我发挥失常,但这结果却在我的意料之中。鸟困在鸟笼里久了,它还会想飞吗?

因为在创业公司工作的缘故,每天面对老板的“奇思妙想”,如何判断老板的点子是否能落地?作为软件工程师的我一直信奉“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的道理,便每次下班后查各种文档,做了不计其数 toy projects 或者说是 demos,第二天去证明老板的观点是否可行。每个小 demo 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尝试,每次都会带来跳出舒适圈的“阵痛”,但是看到结果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后来当自己完全负责一个项目时,我对需求的切分、技术的选择都充满了自信,甚至一些包锁什么版本我都知道。有时跟一些同事聊天,会给他们带来“你居然连这个都知道?”的“假象”。最终,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全栈工程师”。
Being a full-stack developer means that you can quickly adopt new technologies as much as you need as if you know everything. --How I became a full-stack developer

今天听完新一期代码之外后我想到了这个词:浅尝辄止。主持人说的那几种做 side projects 或者说 demos 的状态都在我身上发生过,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把做 side projects 当作是提升技术的手段,而是对想法落地的一种尝试或是检验。
我进行了些许反思:我的技术会在浅尝辄止之后带来显著的提升吗?不,不会,相比于我遇到的从事技术/学术的人来说,我做的只是 adapt,而不是 create。我并没有真正地扎根在某个领域,这与我的自我实现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到现在为止,我的技术水平只能用“能出活”来形容,至于是“粗活”还是“细活”,我无法评价。
我想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而不是浅尝辄止。

Reference


© JimLuo 2021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