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

date
Jul 26, 2025
slug
bias
status
Published
tags
Thinking
summary
type
Post
当我闲下来的时候总是会“胡思乱想”些东西,加上最近在看一些哲学书籍,所以便有了此篇。既然我已经取了这个名字,我也就没打算抱有所谓”中立“的态度去写”讨好“的文字。

Label

以前逛instagram的时候发现好多人喜欢在bio里标上自己现在或曾经就读的院校已经对应的时间。那时我在学数据分析,觉得这样的bio好像一条条自己清洗好的数据。也因为这样的bio,推荐算法里更青睐给这些用户们做一个”同温层“,即给你推荐bio数据相似的用户给你。假使你没有bio,你的connections也相当于给你的一个bio,这就是算法的“魅力”。
好似近年来MBTI相关的话题挺火的,就连上份工作里也被leader要求做测试。测试的结果就是一个有关你性格倾向的一个“编码”,注意我的用词,是“倾向”而不是一个肯定的词汇。这意味着你有朝着某方向选择的”动量“,但你最终选择如何与倾向只有相关性,而非因果。我自身是不信MBTI的,但据我观察有的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时带上一些label来引起大家的讨论,在我看来本质上是“为了醋而包了盘饺子”:现有结果,然后在找原因来强化已有结果,抑或是故意为之。
我当然也会label别人,但这有个过程:就像听到马蹄声,会猜测它是马;看到黑白条纹,才会断定它是斑马。

高与低

我接触过不同层次的人,大家对价值的理解有所不同。记得有几个朋友,他们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比较‘简单’,就是其市场价。倒不是说这样的方法不好,只是这样的先验经验挺‘省大脑带宽’,或忽略其之后所带来的价值。我自己看待一件物品的价值时,其本身的价值只占其很小的部分,它的附加属性才是我真正考虑的部分。
记得我第一次展示我的相机时,不少友人都问:“这相机多少钱?”。我试过回答比较低的数字,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啊”;高的价格时是“真好看”。这些问题远不及那次我进入画展之前时,一位陌生人指了指我的相机说:“相机真好看,想必那一定给你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吧。“ 对啊,相机只是我留住回忆的工具,那一张张照片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人的认知是线性的,会把高纬度的问题降维成低纬度的“比大小”问题,再进而用三段式得出结论。好处是快速内化信息,坏处便是出现认知偏差,陷入 辛普森悖论陷阱。如果从神经网络的角度,出现这种问题就像是某些高权重因子在过拟合优化的过程中被dropout了。
再比如:最火的内容真的最具普世意义吗?大家都在讨论,那就一定是在讨论值得讨论的事?实际上,社交媒体上最容易“病毒式”传播的内容,往往是偏极端或令人愤怒的东西。愤怒带来更多互动,算法偏爱高频更新,便不断把这类内容推给更多人——这就是“viral”运作的机制。

当被众多偏见包裹时,是否有勇气拿起你的“奥卡姆剃刀”划出一片新的天地?

© JimLuo 2021 - 2025